欢迎来到公海堵船www710132·ios/安卓/手机版app下载

 
 
当前位置:企业家动态
  綦军:打造团队向上力  
   
  发布时间: 24-07-26 04:50:15pm    文章来源: 企业家杂志  
         
 

 文丨张冰馨 刘畅

一个团队,要经历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从大到强、从强到革新的发展过程。每一位成员在其间经历成长、蜕变,最终成为“人专业、事规范”的职业化团队。
关于团队如何更好地发展,人力资源专家綦军将10年工作经验汇总成《跨越》一书。他在与《企业家》杂志的对话中表示,只有勇于“自我革命”,才有变革世界的资格。

《企业家》杂志

弘扬企业家精神  传播管理智慧


图片

綦军

上海道流投资创始人
杭州勿卡科技创始人
国家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
著有《跨越——上市公司人力资源副总裁的工作手记》一书

01

企业家精神两大基石——责任与创新

《企业家》: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如何恰当把握管理的尺度?

綦军:我常年深耕人力资源领域,从实战角度出发,我认为管理的核心在于如何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,启动每个员工内心的“发动机”,让他们自发、主动地投入工作。
很多人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,其实这只是初级阶段。事实上,每一位管理者都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。比如,我问过一位财务老总是否在管理他的会计团队,他的回答是肯定的。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其实是每一位管理者都需要关注的事情,要将其视为提升团队效能的关键。
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下属像你或者像老板一样工作。这意味着他们能够自发且主动地找事情做,完成任务,提高效率,突破瓶颈,推动创新。这就是每个人都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——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进行的自我驱动。
在当前远程办公和灵活工作模式日益普及的背景下,员工的自我管理和驱动变得尤为重要。优秀的领导者应该致力于构建这样的企业文化,使员工即便在缺乏直接监督的情况下,也能依靠内在动力高效工作。所以,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应注意激励员工的内在动机,打破人力资源管理仅为单一部门职责的传统观念,培养员工成为自我驱动的主体,在无外部严格监管的环境中,依然保持高效和创新的工作态度。
《企业家》:请您站在管理者的角度,分享对于“管理没有对错”这种观点的看法。
綦军:在实际管理中,大家喜欢用“优秀”评价管理者,但“优秀”其实是一个相对泛化的概念,管理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,更多的是看管理者的管理方法在具体的场景中如何应用。
我们会发现,很多被大企业验证过、由管理大师论证过的管理方法,到了某些具体场景下却行不通,因为每个场景和需求都是独特的。因此,应该少谈“优秀管理者”这种泛化的概念,而更多地关注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和成效。在工作中,评价一位管理者是否称职或优秀,应该对事而不对人。也就是说,我们要看的是这位管理者在处理具体事情时的能力,而非仅根据他的个人标签或背景给出评价。
很多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员工评价和实际工作中的冲突。我的建议是对事不对人,明确事情的标准和期望达到的结果,给予员工展示工作能力的机会。对于新员工,给予充分的展示机会,根据实际业绩评价是否适合这个岗位;对于老员工,根据实际工作表现调整岗位和职责,以确保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。
《企业家》:随着时代的发展,“企业家精神”是否发生了改变?
綦军:尽管企业家精神的表现形式因人而异,并随着时代更迭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,但其背后的两大基石——责任与创新,始终不变。
首先,责任是恒定的价值内核。企业家的责任意识从未改变。这份责任不仅限于企业的日常运营与盈利,更扩展到对员工福祉的保障、客户的诚信服务、股东的回报、供应商的合作共赢,乃至对社会的贡献。企业家要确保从产品开发到客户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,做事的态度至关重要。
其次,创新是解决问题的不竭动力。其实,创新不必经常讲高不可攀的新技术或新模式,它本质上是解决问题的能力。无论是突破业务瓶颈,还是优化内部流程,只要能有效提升效率或价值,就是创新的体现。这要求企业家在面对组织内分工协作时,能够敏锐识别并解决限制发展的“瓶颈”,不断推动企业向前发展。
再次,企业不能仅通过盈利与价值最大化实现自我价值。实践中,价值最大化可能更多体现为利益最大化,但这与企业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并不相悖。企业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,克服内部效率“瓶颈”,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实现可持续的盈利。
最后,持续发展。在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的权衡中,企业家需要具备战略眼光,建立健全制度流程,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。即使企业在快速成长阶段,也不应忽视制度建设,因为这些都是支撑企业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。

02

企业文化的核心——“事”与“人”良性互动

《企业家》:您认为企业应该如何从技术、产品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保持或发挥竞争优势?

綦军:关于企业文化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。我的理解相对简单,好的企业文化能够确保企业的持续竞争力。什么是好的企业文化?简单说,就是确保企业中的每一项任务都有人完成,同时企业中的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工作职责。
我认为,“人事匹配”背后体现了企业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性。虽然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些“土”,但它确实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核心逻辑关系——人与事的关系。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应确保两点:一是企业中的事务(大事)有人愿意并能够执行,二是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工作(小事)去做。只有当大事和小事都得到妥善处理,企业才能形成良性循环,为持续发展提供动力。这样,无论是在技术、产品还是企业文化方面,企业都能保持和发挥竞争优势。
《企业家》:您认为,一个好的、可以传承的企业文化,应该具备哪些标准或条件?
綦军:企业文化既包含显性的物质环境和行为规范,也有隐性的价值观念和制度机制,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氛围。早期大家经常提到的“老板文化”多少有些片面。后来,我们逐渐认识到,企业文化并不仅仅指老板的文化,而是指以老板为核心的管理层的文化,进一步说,就是企业各级领导,甚至是每一位员工共同参与和共同形成的文化。一个好的企业文化,应该全员参与、全员共享,体现多数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,只有当员工感受到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是同步的,具有一致的利益目标,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够传承并持续发展,为企业创造长期价值。

我将“文化”二字分解为“事的流程和标准(物的纹路)”和“人的职业发展路径(人的纹路)”,两者相互融合,“事”要有明确的流程和标准,“人”应有清晰的职业规划与发展轨迹。所以,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于建立一套机制,让“事”与“人”有效对接,形成良性互动,通过制度和规范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,从而提升组织效率和员工满意度。

图片

03

个人、团队、工作——全面实现跨越

《企业家》:您刚才提到企业文化和职业规划,这些都与您的“人事匹配十井模型”有关。作为模型的创立者,能否简单介绍模型的内容,其底层逻辑是什么?

綦军:这个认知模型是我个人在知识产权方面的跨越性实验,也是多年人事研究的总结,模型的底层逻辑是人与事的关系。在这个模型中,人与事是两个核心维度。这两个维度交叉组合,形成了四种主要关系,即人与组织、人与事、人与人和事与事。
首先,从“人”的角度来看,人经历了从普通员工到高级管理者或合伙人的成长过程,这是一种成长关系。在人的成长过程中,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能力发展,而不仅是薪资水平。其次,在企业中,人与人的契约关系或社会关系表现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合同关系,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协作关系。再次,人与事的投入产出关系。人作为投入要素,给企业贡献产出或效益。最后,从“事”的角度看,是为了满足客户、产品或服务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,有大事与小事之分,这是一种分解关系。任何大事都由一系列小事组成,需要通过完成小事来实现大事。
这四种关系构成了认知模型的核心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,这四种关系体现在三个层面:基础层面、技术层面和战略层面。在基础层面,需要关注企业的信息化、数据化建设,这是企业运营的基础。我们要确保企业的运营合法、合规,同时也要为企业的未来发展(如上市等)做好准备。在技术层面,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提高企业的效率,包括激励绩效、出工出力出效益等各种方法。这个层面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的运营效能,确保企业高效运转。在战略层面,我们需要考虑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组织变革。当环境发生变化,企业需要及时进行组织变革,适应新环境。这种变革往往涉及人才问题,需要找到适应变化的人才。
总的来说,这个认知模型是一个以人与事关系为核心的、多层次的结构,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的运营和管理,并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。
《企业家》:您即将出版的新书《跨越》,书名只是简单的两个字,其中有什么内涵?
綦军:我主要从三个层面分享这本书的内涵,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初心。
首先,个人层面。作为一位管理者,带领团队开展工作。对于每个人来说,我们都需要一份工作养家糊口,这是生活的基础。但更重要的是,我们选择了一个岗位,从事了一个行业,就要努力把这个行业、这个岗位弄清楚。精于此道,不仅要从理论上,还要从实践上打通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有更多的机会、更高的能力改善生活,实现梦想。
其次,团队层面。我对团队有两个主要要求:一是希望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要专业,无论你负责哪个业务板块,都要对这个模块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;二是要有明确的工作规范和流程。只有这样,才能统一大家的思想,提高工作效率,实现团队的跨界合作和发展。团队的跨界分为四个层面: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从大到强、从强到新,这四个层面体现了团队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。
最后,工作层面。我们的工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: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工作,二是支持业务的工作。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,从单个模块到与业务打通,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。在支持业务方面,我们有三个境界:一是能够招到人,为业务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;二是能够将人力资源的专业能力落地到业务中;三是真正懂业务,能够亲自上手做业务。这三个境界体现了我们对业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。
总的来说,《跨越》这本书的内涵就是关于个人、团队和工作三个层面的跨越和发展。无论身处哪个层面,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,实现自我超越和创新。同时,我们也要认识到管理没有对错之分,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别。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和方法,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。

 
   
    关闭窗口  
中国企业联合会、中国企业家协会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:100048
京ICP证 13027772号
XML 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