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公海堵船www710132·ios/安卓/手机版app下载

 
 
当前位置:健康知识文摘
  二O一四年第四期  
   
  发布时间: 14-08-08 11:02:17am     
         
 
   健康知识文摘

中国企业联合会老干部处               二一四年第四期  总第131期

炎炎夏日 谨防“热”病

夏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热,高温环境对人体是严峻的考验,会直接或间接引发许多病症

射病 这就是通常说的中暑症。由于盛夏气温过高,人体散热出现困难,体温调节就受到限制,热量积蓄在体内,从而引发全身发热、头晕、口渴、恶心等中暑症状。对于轻度的中暑病人,首先要脱离高温环境,然后喝一些盐开水,如有清凉药品(如十滴水、人丹、薄荷油),也应尽早使用;而对于严重的中暑患者,当务之急是要送医院抢救。

热伤风 夏季气温高,人体代谢旺盛,能量消耗较大,而炎热又常使睡眠不足,食欲不振,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,如果过于贪凉,病菌、病毒就会乘虚而入,从而导致伤风感冒。患了 “热伤风”,如病症较轻,可用生葱白4根,煎汤频服,或服用藿香正气水、板蓝根冲剂、银翘解毒片等中成药;倘发热较重,则需去医院治疗。

热头痛 夏季气温常高于人体体温,因而汗液蒸发是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,当汗液蒸发过多,人体就容易脱水,脑脊液也相应减少,颅骨和脑组织的间隙就会加大,当体位变化,尤其是站立时,脑组织因轻度“下沉”或“震动”,使得大脑的神经根和血管受到牵拉,因而出现头痛症状。这种头痛又称“低颅性头痛”。

热昏厥 此类患者多半不适应高温环境,常因在高温下体位改变、站立过久或从事体力活动时,出现头晕、眼花、恶心等症状,严重者可猝然昏倒,不省人事,面色苍白,冷汗淋漓,血压有轻度下降,或伴有体温升高。

热中风 老年人体内水分比年轻人少,加上生理反应迟钝,在夏天最容易“脱水”。“脱水”会使血液黏稠,这对患有高血压、高血脂症或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来说,无异于“火上加油”。预防“热中风”,首先要做到“不渴时也常喝水”;第二,有过中风史的病人,其家属要时时注意病人症状,头昏头痛、半身麻木酸软、频频打哈欠等症状明显时,一定要去医院就诊,切不可视作一般的感冒或疲劳;第三,防暑降温要适时适中,饮食结构要科学合理,“保驾”药物要有备无患。             健康报2014.07.08 霍雨佳

甲状腺癌为何呈高发态势

近年来,我们身边的甲状腺异常人群突然多了起来。甲状腺结节、甲状腺功能低下、甲状腺囊肿甚至是甲状腺癌患者逐年增加,让很多人为之担忧。甲状腺疾病由于其症状与许多疾病颇为类似,所以经常容易被混淆,被误诊。

近日,北京市发布的《2013年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》披露,2012年北京市甲状腺癌发病率为15.74/10万,比2003年上升393.42%,年平均增长16.92%。甲状腺癌已成为北京市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。

甲状腺疾病“重女轻男” 甲状腺很“娇气”,甲状腺激素分泌过低或过高,都可能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。而甲状腺疾病更青睐女性,随着社会竞争激烈、压力增加及环境等因素,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被甲状腺疾病所困扰。

根据医学分析,甲状腺疾病可能与遗传、环境射线、高腆饮食等因素有关。对女性来说,这与自身体内环境的变化,以及雌激素、孕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系,也跟生存压力有一定的关系。因此,女性不应该把情绪低落、疲乏无力或疼痛当作生命的正常部分。

半数患者不知己患病 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包括甲亢、甲减、甲状腺炎、甲状腺肿、甲状腺结节、甲状腺癌等。作为内分泌领域的第二大疾病,我国甲状腺疾病知晓率、治疗率都非常低。目前全球超过3亿人患甲状腺疾病。在我国,甲亢患病率为3.7%、甲减患病率为6.5%、甲状腺相关抗体阳性率为11.6%。由此可见,甲状腺疾病已经对公众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。但是,由于甲状腺疾病症状隐匿,科普知识教育工作相对缺乏,导致公众对于甲状腺疾病的知晓率低,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不足5%。门诊中有接近一半的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病。

有的甲亢患者的神经症状较为突出,如神经过敏、情绪急躁,因其多见于女性,所以容易被误认为更年期综合征或神经性疾病;有的患者表现为心跳过速、心律失常、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等,就容易与冠心病、高血压性心脏病等混淆;还有部分患者表现为腹痛、呕吐等,就常常被当做肠胃炎。而一些患有甲减的老年患者,因其常伴有疲劳、怕冷、胸闷等症状,就被误认为是轻微的冠心病。”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内分泌科主任刘海霞介绍道。

凡是出现了上述症状,就应该考虑自己是否患上了甲状腺疾病,及时就诊,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甲状腺疾病。

甲状腺癌治疗的三个误区

误区一:相信药物能够完全治好甲状腺肿瘤。由目前医学条件看,尚无某一种或某一类药能够治愈甲状腺肿瘤。盲从非专业医生的劝告或迷信某些所谓“特效良方”去进行药物治疗,只会无功而返,甚至造成病情延误。

误区二:讳疾忌医,害怕手术。外科治疗甲状腺肿瘤的手术技巧,经过上百年的研究与发展,已成为外科治疗的成功典范。其操作技巧规范,在现代麻醉条件下,痛苦轻微,并具有疗效极佳、并发症少等优点,完全可以消除对手术的恐惧心理。

误区三:认为甲状腺癌是恶性疾病,不能被治愈。除了临床罕见,多发生于老年人的甲状腺未分化癌疗效较差外,分化型甲状腺癌(包括乳头状癌、滤泡状癌、髓样癌)均完全有机会得到治愈。在分化甲状腺癌中,乳头状癌最常见,约占甲状腺癌总数的75%,滤泡状癌次之,髓样癌最少见。乳头状癌多见于中青年女性,病情发展缓慢,治疗后其20年生存率可高达75%以上,即使出现远处转移,也可长期带瘤生存。滤泡状癌和髓样癌,患者若在病情早期及时接受治疗,其治愈率可高达70%以上。

         《科技日报2014.07.04李颖

房颤患者谨防脑卒中

房颤”和“脑卒中”这两个疾病医生并不陌生,可对普通百姓来说,却很少将两者联系在一起。很多人并不了解,房颤是脑卒中最大的“储备军”。脑卒中的发病中大约有20%归因于房颤,房颤则可以将脑卒中的危险提高5倍。发生心房颤动后,心房收缩功能减弱,心房中的血液无法完全被泵出,会淤滞在心房内,逐渐凝结成块、形成血栓。一旦血栓脱落,随血液进入脑部血管,就很容易堵塞在血管狭窄处,阻断相应部位的脑部供血,导致脑卒中。其中,房颤是因,脑卒中是果,血栓形成是罪魁祸首。

值得警惕的是,40岁及以上人群中,有将近1/4的人会发生房颤。而房颤所致脑卒中,具有高致残率、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。根据统计,房颤引发的脑卒中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%,一年内死亡率则高达50%;急性期致残率高达73%;第一年累计复发率高达6.9%

此外,由于房颤起病隐匿、早期可没有任何明显症状,或仅表现为心悸、眩晕、气促等,

难以引起重视,诊断和治疗率很低。因此,对普通人来说,应不让心跳轻易“失控”,尽一切可能降低房颤引发脑卒中的危险。日常饮食要清淡、低盐,少吃高脂肪、高胆固醇食物等。避免过饥过饱、贪多求快、大喜大悲等,以免加重心脏负担,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。

对已经发生房颤的患者来说,则要把预防脑卒中当成“头等大事”,通过及时、正确的抗凝治疗,降低卒中风险。不妨通过房颤中风风险分层评估表(CHADS2),问自己两个问题:我患脑卒中的风险有多高?我该不该吃抗凝药?评估表总分是6分,其中心力衰竭、高血压、年龄≥75岁、糖尿病各占1分,曾经有过脑卒中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全身性栓塞占2分。得分越高,脑卒中的风险也就越大。得分≥1分时,就应该咨询医生,开始服用抗凝药治疗。由于房颤导致的血栓主要是凝血因子在起作用,治疗上最好使用华法林等作用于凝血因子的口服抗凝药。

       《生命时报2014.06.13 吴永全

反酸未必是胃食管反流

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胃内容物反流进入了食管,而造成不适症状及并发症的一种疾病。

胃食管反流病常能引起咽部、声带及气管等部位症状。有些患者在就诊时,除了胃部不适外(如上腹部灼痛、恶心等),还常叙述其他不适,如心血管系统症状、呼吸系统症状(例如胸痛、咳嗽、哮喘)等,以上情况往往给临床诊断带来了极大困难。所以,对于胃食管反流病除了根据临床症状外,还要结合内镜检查和食管24小时ph值监测,及病理情况方能确诊,同时,有些患者还应配合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性治疗来进行确诊,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临床诊断率。

患者一旦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,则应在早期便给予相应药物治疗。这样就能够达到抑酸、减轻反流、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、保护黏膜(达到隔离胃酸、胃蛋白酶和胆汁酸的目的,进而提高食管黏膜的修复效率)的效果,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。

总之,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表现多样。患者不能仅凭胃酸多少来判断自己是否患有反流病,只有加强对该病的分析,结合有效的辅助检查,才能减少误诊率,提高临床治疗效果。

            《家庭医生报》2014.06.07 王志津

一生要闯五大疾病关

在波折不断的人生路上,肠胃疾病、肿瘤、心脏病等疾病如同一个个“隐形炸弹”,一不留神,它们就会为你的健康设关落锁。对此,多科专家共同总结一生高发的“疾病关卡”,并给出“闯关”建议。

30-50:肠胃疾病关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胃病的发病率高达80%,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。空军总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简一平说,现在三四十岁的上班族中肠胃疾病患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多,以胃病(消化不良、慢性胃炎等)、炎症性肠病(如溃疡性结肠炎等)最为常见。饮食不规律,爱吃熏烤、高盐、辛辣食物,又嗜爱烟酒,这些不良习惯都会破坏胃肠道的正常功能,严重损伤胃黏膜,导致肠胃疾病,也增加了癌变几率。

因此,这一年龄段的人应该尤其保护肠胃。除了饮食规律,坚持“早吃好、午吃饱、晚吃少”的原则外,还应少吃或不吃腌菜、烟熏和油煎食物,杜绝霉变食物,戒烟限酒,多吃新鲜蔬果和粗粮、薯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。

40-60:骨髓关 研究证明,过了40岁,骨质流失的速度就超过形成速度,骨量开始下降,骨质逐渐变脆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齐强告诉记者:“实际上,骨关节从30岁开始就退变了。尤其是膝关节、髋关节、腰、颈、脊柱等很容易出现疼痛、炎症或病变。”到了40岁,人的关节软骨退化,关节间隙越来越狭窄,甚至逐渐消失,退行性关节炎是此阶段最多见的膝关节疼痛的原因。

齐强提醒,现代人应重视运动,多走路或游泳,以避免过度运动对脊柱和关节的磨损,平时还要多晒太阳。另外,建议年过40岁的人要定期检测骨密度,以便尽早采取防治措施。

50-70:肿瘤关 50岁后是癌症向人体“发难”的集中年龄段。过了50岁后,人体免疫功能逐渐降低,原本能被免疫系统控制的癌基因或突变细胞,也会逐渐癌变。有的癌症可能早在多年前就潜伏下来,到了40-50岁以后才发病。

因此防癌至少要提早20年。也就是说,过了35岁就应每年做1次防癌体检,尤其是有肿瘤家族史的人。

50-80:心脏病和脑卒中关 上海交通大学医-欢迎来到公海堵船www710132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教授李焰生说,很多人的心脑等重要器官长年高负荷运转,加上各种不良嗜好,平时又不注意保养,血管在50岁左右已经逐渐硬化,血管壁上布满斑块。这时再给身体加码,心脑血管极易发生急性堵塞,突发脑卒中、心肌梗死等急症。

李焰生建议,饮食上的预防最重要。首先,应少吃或不吃高盐、高脂、高糖的食物;其次,改变久坐的坏习惯,增加运动。快走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提高心肺功能都有帮助,每天走40分钟到1个小时;再次,不管多忙,一定要抽出时间定期体检,关注体重、腰围、血压、血脂、血糖等指标,还要提醒自己,什么时候开始戒烟都不算晚。除此以外,50岁左右的人一旦感觉到胸闷、气短、前胸痛,或体力突然下降、极度乏力,干万不要扛着,一定要提高警惕,去医院检查,以免错过救治时机。

70-90:痴呆关 65岁以后老年痴呆的发病率会逐渐增加,七八十岁是比较集中的发病阶段。李焰生表示,研究发现,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脏病、吸烟、酗酒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,也是引发老年性痴呆的重要因素。

积极控制这些危险因素,不仅能预防心脏病、脑卒中,还能预防或减轻老年性痴呆带来的危害。另外,大脑越用越活。老年人一定要多做智力练习,保持终生学习和运动,多跟人聊天,上上老年大学,跟别人打打牌,多看书写字等。需要提醒的是,老年痴呆很难发现,子女得多加留心,如果发现父母经提醒后还会忘记最近几天发生的事,或看电视剧老忘掉前面的剧情等,就应及时到神经科就诊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《生命时报》2014.06.20 尹若雪

老人心理的八个特点

人每到一个年龄段,心理状态都不一样,特别是进入老年期后,一般老人心理承受能力都会出现很大程度的降低,遇到挫折困难时,反应更为激烈,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更为明显。那么,老人的心理有什么特点呢?了解这些对提高其生活质量,具有重要意义。

淡漠和固执 进入老年期后,活动能力及生理机能开始衰退,许多在年轻时意气风发、活泼向上的人,此时也变得低沉、缓慢和淡漠。此外,随着时间推移和个人思想的逐渐成熟,老人有了自己为人处事的独特行为模式,那些不了解老人身心和个性特点的人,就会感到人越老,越是固执己见。与性格较为固执的老人相处,有一种心理技巧,就是“低球技术”,具体做法为: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,待老人接受后,接着再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,这个要求需要老人付出比第一个要求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代价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使用低球技术比直接提出较大的要求更容易让老人接受。

孤独和依赖 孤独是指老人不能自觉适应周围环境,更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思想及感情交流,孤独心理最易产生忧郁感,长期忧郁会导致焦虑不安,心神不定。依赖是指老人做事信心不足、被动顺从、感情脆弱、犹豫不决和事事依赖别人去做,长期的依赖心理,会使情绪不稳,感觉退化。老人通常都想去依靠一位自认为比他强的人,如子女或朋友,这样就会降低自己的紧张忧虑感,同时这位保护者还能协助他面对那些有威胁性的环境。一旦找到了这样的人,或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,老人的心理压力便会大大减少,焦虑不安的感觉也会逐渐消失。

易怒和恐惧 老人情感不稳定,易伤感、易激怒,不仅对当前的事情易怒,以往压抑的怒火也随时可能爆发,发火后又常常感到如果按自己以前的性格,是不会为这点小事发脾气的,从而产生懊悔心理。恐惧也是老人常见的心理状态,表现为害怕,有受惊的感觉,当恐惧感严重时,还会出现血压升高、心悸、呼吸加快、尿频和厌食等症状。此时,家人要提高警惕,除了主动找老人谈心,排解他们的负性情绪外,还要考虑是否为甲亢、痴呆症及抑郁障碍、焦虑障碍等疾病所引起,必要时及时就医。

回忆和怀旧 多数老人对当今高速变化的时代会感到无法适应,企图逃避现实,回忆过去就是一种方式。“树高千尺、落叶归根”,人到老年,思想也开始退步,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憧憬未来,而是开始对自己几十年来走过的路进行回味和自我评价,说的话和做的事都带着浓厚的怀旧色彩。在心理上,由于老人不太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就感,于是就转而进行心理平衡的维护,正常程度的怀旧有一种寻找宁静、维持心灵平和和返璞归真的积极功能,运用得当可以给老人的生活增添诗意与色彩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《医药养生保健报》2014.07.07 冯斌

 
   
    关闭窗口  
中国企业联合会、中国企业家协会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:100048
中国企业联合会信息工作部 技术支持 京ICP证 13027772号
XML 地图